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2017《經濟學原理》考試大綱
《經濟學原理》考試大綱
專題一 經濟學的性質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以求人類(或特定國度的國民)欲望和社會福利要求得到最大程度滿足的一門科學。
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欲望卻是無限的。因此,人類必須進行選擇,怎樣以有限的資源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無限欲望。
經濟學的分類
1.基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差異,經濟學基本原理可以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2.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社會中經濟個體的經濟行為,這里的經濟個體包括消費者、生產者(企業)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等。例如,消費者怎樣作出購買產品的決策,企業怎樣作出生產的決策,勞動力所有者怎樣決定勞動力的供給行為,等等。
3.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國的總體經濟(宏觀經濟)運行以及政府相關政策對這種經濟運行的影響。
4.微觀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的領銜人物—馬歇爾(A.Marshall)締造的。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則濫觴于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在1936年出版的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專題二 微觀經濟學:供求理論
需求和供給
需求
(1)需求與需求函數。需求是指消費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對應于一定的商品價格所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需求函數就是表示某一定時期內市場上某種商品需求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系。
(2)需求曲線與需求規律。需求曲線就是表示和反映商品需求量與價格之間的函數關系的曲線。需求規律是指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3)需求量變化和需求變化。需求量變化是指僅僅由于商品本身價格的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者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數量的變化。在幾何圖形上,需求量的變化表現為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的點的移動。需求變化是指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者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某商品數量的變化。這里說的其他因素包括消費者收入、消費者偏好和相關商品價格等。在幾何圖形上,需求的變化表現為需求曲線本身的移動。
2.供給
(1)供給與供給函數。供給是指企業(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對應于一定的商品價格所愿意并且能夠出售的該商品的數量。供給函數就是表示某一定時期內市場上某種商品供給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系。
(2)供給曲線與供給規律。供給曲線就是表示和反映商品供給量與價格之間的函數關系的曲線。供給規律是指商品價格上升,供給量增加;商品價格下降,供給量減少。
(3)供給量變化和供給變化。供給量變化是指僅僅由于商品本身價格的變化所引起的企業愿意而且能夠出售的該產品數量的變化。在幾何圖形上,供給量的變化表現為同一條供給曲線上的點的移動。供給變化是指在某商品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變化,如技術進步、生產要素價格變化等,所引起的企業愿意而且能夠出售的某商品數量的變化。在幾何圖形上,供給的變化表現為供給曲線本身的移動。
二、市場均衡
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的價格與產量分別為均衡價格與均衡產量。此時,需求正好等于供給,市場上沒有剩余也沒有短缺,市場處于均衡狀態。
三、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
(1)需求價格彈性是用來表示某商品價格一定幅度(或微量)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程度。如果需求量變動的比率大于價格變動的比率,稱該需求富有彈性,否則稱需求缺乏彈性。
(2)不同彈性的商品的價格變動對于消費支出和生產收入的影響是不同的。如果一種商品的需求缺乏彈性,那么該商品價格一定程度的下降將引起生產者收益的減少,反之則引起生產者收益的增加,兩者的變化方向是同方向的,企業對該商品適當提價;如果一種商品的需求富有彈性,那么該商品價格一定程度的下降將引起生產者收益的增加,反之則引起生產者收益的減少,兩者的變化是反方向的,企業對該商品適當降價。
2.供給價格彈性
(1)供給價格彈性是用來表示某商品價格一定幅度(或微量)變動所引起的該商品供給量的變動程度。如果供給量變動的比率大于價格變動的比率,稱該供給富有彈性,否則稱供給缺乏彈性。
(2)供給彈性的大小主要依賴于調整產量的難易程度。產量易于調整的產品,供給彈性就大;產量難以調整的產品,供給彈性就小。
專題三 微觀經濟學:消費者理論
效用與邊際效用
基本概念
(1)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消費該商品或服務中所感到的滿足。效用不僅取決于商品或服務本身具有的客觀物質屬性,還取決于甚至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主觀感受。
(2)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個特定時間內消費一定數量的商品所獲得的滿足的總和。
(3)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某一時間內增加1單位(或微量)商品的消費所增加的滿足,也就是增加1單位(或微量)商品的消費所帶來的總效用的增量。
(4)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消費者來說,一種商品的邊際效用會隨著對它的消費數量的增加而遞減。
2.消費者剩余
指的是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所獲得的總效用,與他為此所花費的貨幣的總效用的差額。簡言之,是消費者對一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他實際支付的價格的差額。
無差異曲線與消費者均衡
無差異曲線
(1)定義:用來表示給消費者帶來同等滿足程度的滿足水平或效用水平的兩種商品的各種不同組合的軌跡。
(2)特點:同一坐標平面上有無數條無差異曲線,位置較低的無差異曲線代表較低程度的效用水平;任何兩條無差異曲線不會相交;無差異曲線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曲線斜率是負的;無差異曲線凸向原點;無差異曲線雖然一般只分析兩種商品的組合和消費選擇,但其基本原則也適用于分析多種商品的消費選擇。
預算線
(1)定義:是表示在既定收入和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可以購買的兩種商品的各種可能的最大數量組合。
(2)移動:收入變動;一種商品價格變動;兩種商品價格變動
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就是指消費者在貨幣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條件下購買商品而獲得最大的總效用的消費或購買狀態。
消費者均衡的條件可以表述為:消費者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之比,分別等于它們的價格之比。
專題四 微觀經濟學:廠商理論
生產與成本
短期和長期
(1)短期是指廠商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至少有一種或幾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長期是指場上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時間周期。
(2)現實經濟中,短期內,廠房、設備等投入都是固定不變的,或者說,是難以改變的,廠商只能通過改變對勞動、原材料、燃料等的投入量來調整其產量。這些在短期內可以改變和調整投入數量的生產要素屬于可變投入,而廠房、設備和使用的土地等短期內無法被改變投入數量的生產要素屬于不變投入或固定投入。
2.短期成本
(1)總成本是廠商在一定時期內生產一定數量產品的全部成本。它由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之和構成。固定成本是指
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可變成本是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2)平均成本等于總成本除以產量。平均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之和。
(3)邊際成本是變動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總成本的變動值。
3.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在生產技術不變的條件下,若其他投入不變,只是不斷增加某一種投入,則這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最終會逐漸減少。這一現象被稱為邊際產量遞減規律或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二、完全競爭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征
(1)市場上存在著規模小而且數量眾多的買者和賣者;(2)產品是同質的;(3)資源能夠自由流動;(4)市場信息充分、完全
廠商收益
(1)總收益被定義為價格與銷售量的乘積。(2)平均收益定義為總收益除以銷售量,即等于價格。(3)邊際收益是多銷售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收益。
短期均衡
(1)廠商達到總利潤為極大值的條件是,把它的產銷量調整到一定數量,這個數量的最后一個單位的產品所提供的邊際收益恰好等于它的邊際成本。
(2)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當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廠商處于短期均衡。這是廠商利潤最大化(或虧損最小化)的狀態,因為此時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
三、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壟斷市場的特征
(1)行業體現為廠商,全行業只有一家廠商。(2)產品不能替代。(3)單獨決定價格。(4)存在進入壁壘。
2.短期均衡
與其他廠商一樣,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廠商的利潤達到最大。但是,與完全競爭行業具有相同成本和需求曲線的壟斷廠商將提供較少的產量并索要較高的價格。
四、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
壟斷競爭市場的特征
(1)該行業中每個廠商的產品是不同質的,即存在產品差別,但差別又不是很大。(2)廠商數量眾多,他們憑借產品的有限差別對市場施加有限的影響,是市場價格的影響者。(3)廠商常有獨自行事的特征。(4)行業進出比較容易。
寡頭壟斷市場的特征
寡頭壟斷市場是指這樣一種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少數幾家廠商生產和銷售一個行業的全部或大部分產品,每家廠商的產量在總產量中都占有相當大的份額。基本特征是:(1)廠商極少;(2)相互顧忌;(3)產品同質或異質;(4)行業進出不易。
專題五 宏觀經濟學:國民經濟
一、國民收入的核算
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
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定時期內(如一年、一個季度),一個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國民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所得到的收入總和。國民生產總值等于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方法
(1)生產法。它是從生產的角度,按市場價格首先計算出各部門提供的產品和勞務中的增加值,然后再將各部門的增加值相加,即為統計期內的GDP。
(2)支出法。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會被各經濟主體所購買,因此,將各經濟主體在該時期的購買額或支出額加總,便可得到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產值,即GDP。用這個方法統計的GDP,就是將該國在某一時期內的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四方面的支出額加總。
(3)收入法。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新增總產值即GDP是由勞動、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共同生產出來的,因此它會分解為各種要素收入。于是,將這些要素收入全部加總并進行必要的技術調整,便可得到對應的GDP。
國民收入的決定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的主要內容
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雖然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卻不斷下降,這就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2.投資乘數的含義
指的是投資的變化所引起的國民收入變化的倍數。
3.總需求的含義及構成
總需求是指經濟社會在一定價格水平時所愿意且能夠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總需求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四部分構成
失業與通貨膨脹
失業
(1)定義:失業者是指年齡在規定范圍段,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尋找工作卻沒有工作的人。
(2)分類:摩擦性失業是指由于勞動力市場或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正常摩擦所產生的短期、局部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技術水平的發展、變化及勞動供求區域結構之間的不對稱等原因而導致的失業;周期性失業是指由于總需求不足因而生產萎縮,進而導致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而產生的失業;自愿性失業是指雖然有就業機會,但由于嫌工資太低、工種不合興趣等原因而不愿就業、寧愿失業的情況;非自愿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社會沒有提供足夠的勞動需求,因為許多人在現行工資率水平愿意工作卻找不到工作;隱性失業是指形式上有工作,但實際上就業者提供的邊際產值低于企業的邊際勞動力成本,甚至提供的邊際產值為零或負值。
(3)奧肯定律: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根據美國的經驗數據,發現失業率與實際GDP的變動比率之間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失業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實際GDP增長率將下降2.5-3個百分點。關于實際GDP與失業率變動之間的數量相關性被稱為奧肯定律。
通貨膨脹
(1)定義:它指的是經濟社會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性上漲。
(2)原因: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貨幣數量過多造成的;需求拉上型通脹是由總需求增長過快而造成;成本推動型通脹是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結構型通脹是由于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所引起的通脹;輸入型通脹是由國外通脹通過國際經濟傳導引起本國的總體價格水平上漲。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政府通過調整、改變財政收入與支出來影響宏觀經濟,以使其達到理想狀態的一種宏觀經濟調節政策。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指的是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和改變貨幣供給量,以影響利率和國民收入的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三項:(1)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證券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以調節貨幣供給量,進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政策行為;(2)再貼現率: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時支付的利率;(3)法定準備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