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養方式(中山大學歷史學專業強基計劃培養方案)
四、培養方式
本專業強基計劃的人才培養體系以人才培養為中心,致力于解決歷史學專業教育如何支撐人文社會科學的整體推進,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對人文學科的人才培養的新格局進行前瞻性布局,啟發學生在世界文明發展史視野下關懷中華文明及其開放體系,保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取向,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1)建立動態選拔培養機制。根據強基計劃的意見,結合我系辦學實際和辦學特色,招收一批對歷史學研究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高中畢業生,進行全面培養,選聘7-8名學養深厚的著名教授作為導師,按照強基計劃的專業培養方案進行培養。
(2)書院制的實施。借鑒近代史學人才培養模式和書院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實踐經驗,尤其是當年清華國學院、西南聯大文科研究所的卓越成就,將學科、專業與書院分齋相結合,分中、西二齋,分設學長和導師,使月課、季考成為常態,注重經典研讀(二十四史、通鑒、十通等經典書籍必選其一為精讀書)、語言能力(中文的文言、白話,外語的英語、二外為基本訓練)、文章寫作(從讀史札記到專題論文的訓練)和思辨能力(講學、論學),通專結合,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3)“一制三化”的具體落實。一制即導師制,在已有本科生全程、全方面的學業、科研和生活導師制方面專門擬定強基計劃導師制,聘請學養深厚的著名教授擔任,每名導師每年指導學生不超過2人。
三化:小班化,每位導師每學期承擔指導學生小班化課程一門,培養師生間讀書、講學的風氣;個性化,積極踐行走向田野的歷史學理念,引入全程進階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國際化,所謂國際化不僅是面向國際,還需立足中國,啟動和引入與外國語學院合作的“外外模式”,全面落實第二外語和海外研習、訪學培養機制。
暢通人才培養和成長的科學性發展通道,在本科生培養階段即由學校、院系設置專門的科研選題立項,面向入選強基計劃的學生,使其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事獨立的學術研究工作;對入選強基計劃學生的學業優秀者,優先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等方面人選,建立強基計劃學生后續深造的保障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
強化入選學生的基礎訓練和前沿科研意識,積極落實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團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團隊、教育部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研究團隊的優勢,吸納入選強基計劃的學生參與集眾式大項目研究、大團隊和大平臺建設,增強學生在學習與科研方面的自豪感。
入選本專業強基計劃的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英語,還需要在與外國語學院合作的“外外模式”中選修第二外語,作為拓展學術文獻閱讀、國外訪學交流和學術發表的外語基礎,為拓展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奠定語言基礎,有效啟發學生在世界文明發展史視野下關懷中華文明及其開放體系,為國家培養一批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融中西之會的歷史學人才,為加強中國史學研究國際交流合作作出貢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強學生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