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養方式(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強基計劃培養方案)
四、培養方式
(1)制定“三早”人才培養方案
對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單獨編班,配備一流師資,提供一流學習條件,創造一流學術環境與氛圍,實行小班化等培養模式。制定獨立的培養方案,以確保達成既定培養目標。
本專業甲骨文研究團隊、金文研究團隊、戰國文字研究團隊、簡帛研究團隊,都在海內外學界享有良好聲譽,對這種新的培養模式形成有力支撐。
落實科教協同、推行“三早”:從大一開始,幫助學生提早接觸專業;從大二開始,幫助學生提早進入各個古文字學及古代文明研究團隊,成立有關甲骨文、金文、簡帛等研究領域的各種“興趣小組”;從大三開始,幫助學生提早進入專業科研。同時,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修中文系或本校兄弟院系的相關課程,拓展知識面。
(2)以導師制、項目制推動人才培養
實施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全程導師制,由陳偉武教授、陳斯鵬教授(古文字學專業)、吳承學教授、彭玉平教授、何詩海教授(古代文學專業)、黃仕忠教授(古典文獻學專業)等6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親任導師,直接指導學生在古文字學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思想與學術成長;重視傳統書院式的切磋式教學,言傳身教,砥礪前行。
從本科高年級開始,即通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戰國文字詁林及數據庫建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殷墟甲骨文與戰國文字結構性質的比較研究”等項目,吸納學生進入研究團隊,承擔部分科研任務,鍛煉學生獨立科研能力;通過導師和項目的力量,推動學科交叉和國際合作。
(3)建立質量保障機制,持續改進招生培養工作
建立科學化的動態進出機制,對進入強基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科學分流。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數據庫,根據質量監測和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持續改進招生和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