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養方式(中山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強基計劃培養方案)
四、培養方式
(一)制定單獨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培養模式
1.配備一流師資,強化小班教學
根據生物科學的專業特色,設計針對“強基計劃”的特色專業培養方案,堅持立德樹人、基礎與前沿兼顧、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方針,培養具有良好政治意識和科學素養的學術精英與行業領袖,能夠勝任生物技術相關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行政管理及教學等工作。針對“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單獨編班,并實行小班教學,配備一流師資,聘請兩院院士、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選入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名師及海內外知名學者主講相關專業課程,并提供一流的學習和科研條件,供教師和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科研實踐。
2.實行“一對一”的導師制和“導師組”結合的教學-評價范式
針對“強基計劃”錄取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特點,配備“一對一”的全程導師,幫助學生解答在本-碩-博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全程導師一般由活躍在前沿科技研究第一線的青年教師為主,包括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引進人才等,通過他們的人生經驗和科研熱情帶動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積極性。此外,針對“生物科學類”專業中不同的研究方向,設置以兩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為“組長”的導師組,指導和監督學生們在相關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并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
3.設置“科研技能訓練”課程和個性化培養方案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和研究的積極性,在“一對一”導師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學習/研究興趣,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利用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在每學期設置“科研技能訓練”課程,結合國家“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讓學生盡早進入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第一線,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研發項目等重要科研計劃,全面培養其過硬的創新和科研能力。
(二)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1.通過以“MINE”理念為基礎的生物類專業新生教育范式,培養有歷史責任感、有創新能力的生物類人才
人才培養的“MINE”理念,即要讓學生有使命感(Mission)、創新力(Innovation)、見解力(Notion),并樂于為實現目標而奮斗(Endeavor)?;贛INE理念,確立了以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創新力、見解力和奮斗精神為培養目標,構建了以“能力導向、全方位育人、個性化培養”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生物學新生的教育范式。基于MINE思想,遵循理科人才教育規律,本專業開設了[生命科學史]、[生命科學引論]、[新生研討課]、[生命科學研究方法]、[生物安全]、以及[科研訓練]等一系列科學素養課程,與專業課程及第二課堂形成協調一致的整體培養方案,有利于學生形成生命科學整體觀。
2.建立粵港澳生命科學創新型人才協同育人平臺,激勵學生參與重大科研項目
為了讓學生親身感受生命科學對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學院對學生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吸納學生參與前沿項目研究,并開設“Bio-discovery”等項目,資助學生的自主創新。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校內及校外實踐實習基地網絡,建立了第一個粵港澳生命科學創新性協同育人平臺,有效整合了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并通過省教育廳的認證。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僅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還可以去企業、自然保護區等地進行實踐活動,強化了學科與雙創競賽的社會及產業需求,激發學生的使命感。
(三)建立質量保障機制,持續改進招生培養工作
1.建立學院全過程的多維一體式學習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
學院制定20多項規章制度,全過程了解學生、加強學生培養;通過教師試講、課堂教學管理辦法、課程命題與成績管理、博士助教制度、教學檔案、教材管理、教研室工作細則等方面全過程提升教學質量。在課程管理和質量文化建設中,提出并實施對應教學環節,過程與結果并重,能力和知識并重的多維一體式綜合考核;建立理論教學、校內實踐及校外實踐等多種評價方式,從而達到校內校外有效銜接,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體系。同時,不斷建設完善課程管理機制,以質量標準建設為抓手,落實教學關鍵環節的管理機制,為提高教學和學習質量提供了保障。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在本科階段每學年結束后根據學生績點、課外科研訓練表現和專家面試進行動態管理,未通過考核的學生將轉入普通本科生培養;同時通過導師組綜合考核,從同年級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補入(前三年度)。。第三學年結束后,進行本-碩銜接考核,沒有進入碩博階段的學生進入普通本科,第四年學習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第五學年結束后進行碩士階段科研能力考核,不能進入博士階段學生在第六年按學術型碩士要求培養。建立在校生、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和人才成長數據庫,根據質量監測和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持續改進招生和培養工作。
2.加強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保證教學質量
堅持教學基礎設施、本科教學實驗中心等的高標準建設,通過學校本科教學經費和網絡資源等豐富的信息化設施進行全力支撐。構建了依托多個國家級基地、中心,科研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教學-科研”一體化平臺,著力打造“粵港澳生命科學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協同育人聯盟”,培養生物科學類高精尖人才。
3.堅持“以人為本”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擁有院士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省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杰青8名等,打造了一支梯隊完整、教研合一的優秀教師隊伍,做到“以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4.建立完備的教學體系
依托以教研室為基礎的教學團隊進行專業課程大綱修訂,比較相關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和調整,建立了“臉譜化、模塊化”的生物科學課程體系和“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培養專業特色突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