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強基計劃培養方案
一、基本情況
1.專業簡介
中山大學生物學系建立于1924年大學創辦之初,同年設立生物科學專業,一批知名學者如費鴻年、陳煥鏞等在此執教,為當時中國高校五大生物學系之一。1952年院系調整合并嶺南大學生物學系,設立了動物學和植物學專業,隨后動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昆蟲學等教研室成立,教學科研均取得了較大發展。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生物學系設立生物化學、昆蟲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多個專業招生,并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8年動物學、昆蟲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91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成為首批“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首批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首批建立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的單位。2002年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均再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獲生物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最近兩輪教育部學科評估中,生物學為A-,同時也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生物科學在早期分類學、系統學、生態學等學科基礎上,研究領域從宏觀向微觀延伸,覆蓋了生物學的十二個二級學科,另外在昆蟲學教學研究中也拓展了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領域在植物保護學科中得到了發展。現在,生物學研究聚焦理論前沿,在非編碼RNA、衰老生物學、免疫學等領域,重點攻關基礎學科關鍵問題;關注產業需求,依托生物學研究的技術和平臺,圍繞水產、畜禽、生物資源利用等現代農業技術體系,解決國家糧食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重大戰略需求難題。
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專業均為國家特色專業。研究生階段有22個學科方向,博士階段有16個學科方向招生。
2.師資隊伍
學院以人為本,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凝聚了中國工程院林浩然院士、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松陽洲教授、屈良鵠教授、鄭利民教授、莊詩美教授等一批學科領軍人才,有力提升了生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綜合實力與國內外影響力。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臺灣中研院院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21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資助者8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者12人;6人獲聘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廣東省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杰出人才7人。我院目前共有專業教師158人,其中教授87人,副教授67人,專職科研人員38人,博士后113人,初步建設了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才隊伍。
3.教學及科研條件資源平臺
學院現有教學科研總面積達5萬多平米,擁有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國家專業實驗室、基因功能與調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食品與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熱帶亞熱帶植物資源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生經濟動物良種繁育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藥用功能基因研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試驗中心、廣州現代中藥質量研究開發中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平臺10個以上,同時擁有生物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育部黑石頂野外工作臺站、國家二級博物館等教學支撐平臺和多個校外實踐教學科研基地,教學條件優越。
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生物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基地”。
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物技術、生物科學。
學科評估結果:全國第三和第四輪高校學科評估,生物學A-。
雙一流學科: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