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四川大學,與卓越同行
青春如歌,盛世相約。當今世界已進入創新密集時代,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創新人才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時代強烈呼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
近年來,學校圍繞創建中國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的奮斗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建立了“管理以院系為重心,辦學以教師為主體,育人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大學管理機制,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目標,系統提出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質量觀、教育公平觀、教育多樣觀和全面發展教育觀的“四個觀”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及全面發展、全員育人、全方位服務的“三個全”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構建了川大特色的體現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的“323+X”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川大正在努力建設成為一所實施精英教育的學校,一所能培養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潛質與能力的學校,一所能為每個人提供真正適合自己教育的學校。
本科生教育
“323+X”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簡介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依托“985工程”建設平臺,構建和實施 本科“323+X”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前一個“3”是指“三大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類是面向全校學生的綜合創新人才培養;一類是以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全國首批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基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類是對一些有天賦、有潛質,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特殊興趣、特殊專長的“雙特生”人才培養。
“2”是指“兩階段”培養:在課程前置的基礎上,把本科階段的課程分為“兩個階段”,即在前一年半到兩年半完成“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培訓和提升;從大三開始,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發展規劃選擇不同的課程體系進行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項目,真正享受個性化教育。
后一個“3”是指“三大類課程體系”:在“個性化教育”階段,把課程分為三大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選擇任何一種課程體系進行學習:希望今后想從事學術研究,成為學者和科學家的學生,可以選擇學術研究型課程體系,并通過提前進教師課題組、進實驗室、進科研團隊,盡早參加科研訓練,鍛煉科研能力;今后希望嘗試創新創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創新探索型課程體系,同時大膽地異想天開,在學校提供的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經費的支持下,做一些創業嘗試;而那些畢業以后想先就業的學生,就可以選擇實踐應用型課程體系,重點進行實踐能力訓練,提前進入實習單位、進入社會參加實踐鍛煉。這樣,在個性化教育階段為學生充分發揮特長和優勢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真正讓學生享受到適合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使川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挖掘潛質、展示智慧、顯露才華的空間和舞臺。
“X”是為落實本科“323”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而推行的若干項支撐計劃,包括:人才選拔模式創新及生源拓展計劃;拔尖創新人才及“雙特生”培養計劃;專業優化整合與交叉人才培養計劃;公共課課堂教學創新與改革計劃;探究式、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計劃;個性化教育階段三大類課程(學術研究型、創新探索型、實踐應用型)體系建設計劃;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高質量多樣化改革計劃; “四位一體”大學生成長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計劃;本科生國際化教育拓展計劃;本科教學及教學管理支持平臺建設計劃;本科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計劃;本科生創新、創業和就業能力培養支撐條件建設計劃。
吳玉章學院簡介
吳玉章學院成立于2006年6月,以老校長吳玉章先生之名命名,是四川大學對優秀本科生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榮譽學院,其前身為“四川大學創新人才綜合培養計劃” (創辦于2000年9月),現任院長是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
吳玉章學院作為“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以“匯一流學生,凝一流師資,融一流課程,創一流管理,出一流英才”為宗旨,以“強化責任、夯實基礎、鼓勵創新、重視實踐、深化交流”為人才培養基本原則,以造就高素質的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采用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計劃,為優秀學生的個性發展、潛能發掘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吳玉章學院的學生從當年入學的新生中嚴格遴選錄取,學院對學生實行動態選拔、考核管理機制。學院人才培養包含二個大類:一是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好、發展潛質大的“綜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二是基礎扎實、視野開闊、創新能力強的“交叉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院充分借鑒國外著名大學“榮譽計劃”的人才培養經驗,不拘泥于科系的限制,開設了豐富的榮譽課程,注重學生創新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獨立見解能力的培養。學生進入吳玉章學院后,一、二年級進行大類通識教育,大部分的課程采用雙語或全英文教學。三、四年級實行扎實的專業基礎教育。學院聘請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等一批學識淵博、思想活躍、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授課或擔任指導教師。學院為每位學生配備一名高水平指導教師,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意愿自主確認主修專業,制定個人修讀計劃,修讀專業模塊課程、專業拓展模塊課程和實踐教育模塊課程。
學院注重學生科研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鼓勵學生“三進”,即進實驗室、進課題組、進科研團隊,通過參與導師的研究工作,在科研實踐中夯實專業知識,培養科學研究的基本素質。學院為學生提供包括“星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大學生科學探索實驗計劃”等形式多樣的創新能力訓練機會。學院為學生提供眾多跨文化交流和國際交流的機會,向學生提供“大學生海外研修計劃”、“大學生海外實習計劃”、“大學生海外交流計劃”等多種實踐學習機會,資助和派遣優秀學生前往國際知名大學進行長期或短期的交流和學習。
學院歷屆學生綜合素質好、成績優秀,創新能力突出。近5年來,學院150余名畢業生進入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攻讀研究生,20余名學生獲得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200余名學生獲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國家獎項,多篇學術論文被SCI、EI、CSSCI收錄,8名學生獲高盛“全球領導者”獎學金。學院畢業生主要是進入國內外知名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等供職。畢業學生贏得了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廣泛好評。
國際合作辦學
四川大學堅持開放辦學,與國外知名院校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包括聘請國外著名專家(諾貝爾獎得主)來校講學和合作科研,與美國加州大學聯合建立“九寨溝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建立“中美大學戰略規劃研究所”和“美國文化中心”,與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聯合建立“中德能源研究中心”。目前,學校已經與美國加州大學系統(十個分校)、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32個國家和地區的216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與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港澳臺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9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
按照學校建設研究型、開放性大學的要求,為培養我校學生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學校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二十所知名高校開展校際間的本科、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建立了二十多個本科生的合作項目。如“四川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創新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四川大學—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本科2+2項目”、“四川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3+2本碩連讀項目”、“四川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3+2項目”等,2005年我校“國際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作為教育部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按照“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選派計劃”的要求,從2007年起,我校每年至少選派100名在校學生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和聯合培養博士。
實踐及國際課程周
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始于2012年,該活動致力于不斷幫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強化國際思維,以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大力推動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扎實的專業知識、強烈的創新意識、寬廣的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社會精英。
依托自身與多所國際知名高校的良好合作關系,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活動特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瑞典、日本等國家的著名高校邀請大批外籍專家、學者蒞臨授課,將為本科學生開設百余門全英文國際課程,內容涵蓋文理工醫等多個學科門類,既包括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資訊,也囊括了面向普通學生的通識課程。
同時,在為期兩周的活動中,學校還將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程及交流項目,將全方位滿足來自不同學科領域、具有不同學術特長的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其中,將在各學院(部處)開設的不同主題的“國際交流營”活動,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莫斯科大學、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華盛頓大學、諾丁漢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外籍留學生將與川大學子交流互動、攜手并行。